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高血壓治本關鍵

【星島日報報道】眾多心臟病患中,以高血壓最為普遍的同時,又較難以察覺,患者往往待出現嚴重徵狀後才求醫。今周末(5月14日)是世界關注高血壓日,有專科醫生強調,只要及早查找致病成因,配合治療及調節生活習慣,部分高血壓是可以根治,毋須永久服藥。
  高血壓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大類,前者可因腎臟問題、血管病變收窄、內分泌失調或受藥物影響等引致,後者則原因不明。雖然當中以原發性的較為多數,但無論是原發性或繼發性,長期高血壓會有損血管健康,最終引發冠心病、中風及腎病等一連串與血管有關的疾病。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說:「只要使用合適的治療和配合改善生活習慣,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的病況都可以受控,從而減少血壓過高對人體器官的破壞。如果屬於繼發性高血壓,一經妥善治理病因後,更有可能完全擺脫高血壓的困擾。」
  可惜很多病人都未能認清高血壓的可怕之處,常有不依時服藥,拒絕治療的情況。
  「這是由於一般的高血壓患者,只有在劇烈活動時才會較明顯的胸悶不適、胸口痛、呼吸沉重或雙臂麻痹等典型症狀,因而令多數患者都沒重視此症。如待至平日安坐及不活動時也出現上述症狀,代表病情已十分嚴重,甚至有可能引發急性心臟病。隨著人口老化,現時老人的高血壓標準指引已逐步放鬆,上壓由140mmHg增至150mmHg,下壓則由80mmHg增至90mmHg,但具體個別情況還需要由專業醫護人員判斷。然而如兒童或青壯人士突然出現高血壓,應盡早接受檢查,了解是否由其他疾病引發。」黃醫生解釋。
  現時治療高血壓有幾類主流藥物,例如利尿劑降壓藥、鈣離子阻斷劑、乙型阻斷劑和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各自以不同機理來改善血壓。由於不同患者的情況和病因各異,因此必須對症下藥,方可奏效。
  不同藥物均有各自的副作用,例如利尿劑降壓藥有可能引致電解質失衡、脫水;鈣離子阻斷劑則可引起水腫、牙齦腫脹;乙型阻斷劑有可能妨礙肢體末端血循環、影響男性性功能等。至於較新型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或可令患者出現乾咳不適。而部分藥物或會影響其他疾病的病情,因此患者個人狀況影響用藥選擇,亦為一大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