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tv.tvb.com/news/tuesdayreport/172440#page-1
身體會製造不同酵素分解食物糖份、蛋白質和脂肪,令它們成為能量支持身體成長和機體消耗。但原來,有些人從父母遺傳了有缺陷的基因,身體不能製造酵素分解這些營養,它們的代謝物成為毒素積累在身體內,破壞腦細胞和心臟,造成嚴重後果。這類遺傳疾病,被稱為「遺傳代謝疾病」。
根據統計,每四千名嬰兒就有一個擁有這類遺傳代謝疾病。本節目訪問了三個遺傳代謝疾病的個案,了解他們如何從這種罕有疾病中死裡逃生。
與此同時,一位在香港從事遺傳代謝疾病研究二十年的醫學學者,努力推動香港全面推行「二代新生嬰兒篩檢計劃」,希望為所有在公營醫院出生的嬰兒檢查。因為他堅信,及早發現嬰兒有此疾病,可以避免病發對病者造成的損害。
記者:鄧淑儀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血癌治療大突破 免疫療法奏效
(法新社華盛頓19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 利用患者自體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的新治療,能成功 遏制88%成人的急性白血病。 號稱「活藥物」的癌症免疫療法目前蓬勃發展,獲 「科學」(Science)期刊譽為2013年最重大的突破。 這項最新試驗的對象為16名成人B細胞型急性淋巴 性白血病(ALL)患者,研究人員擷取患者體內一些T細 胞,用1種基因改造,讓T細胞能辨認癌細胞中的CD19蛋 白質,並發動攻擊。 成果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美國每年約1400人死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儘管這 是許多可治療的癌症之一,患者往往對化學治療具抗藥 性,最後又再復發。 在這項研究中,16名患者的T細胞經基因工程改造 後,有14人達到完全緩解。這些中間年齡為50歲的患者 ,參加實驗前白血病都再度復發或是化療無效,瀕臨死 亡。 研究主筆、紐約史隆凱特靈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細胞療法部門主任 布倫詹(Renier Brentjens)表示,14人中最長的緩解 期約2年,且這名患者的狀況愈來愈好。 若未經免疫療法,預估僅約30%復發病患對救援性 化療有反應。救援性化療指的是當第一線治療失敗後, 進行的第二線治療。 布倫詹說:「基本上,我們做的就是在實驗室用基 因療法重新教育T細胞,讓它們能識別腫瘤細胞並發動 攻擊。」(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長壽關鍵:社交與規律運動
(法新社芝加哥17日電) 新研究指出,社交與規律運動是老年人健康與長壽的關鍵。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西奧普 (John Cacioppo)表示,事實上,極度寂寞的感受會 增加年長者14%的早死風險。 卡西奧普指出,2010年公布的數項研究統合分析顯 示,離群索居造成的死亡風險是肥胖的2倍。 卡西奧普昨天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芝加哥年 會發表研究結果。 這項涵蓋2萬人的研究顯示,孤獨對健康的不良影 響包括睡眠問題、高血壓、免疫細胞受損與憂鬱症。 卡西奧普說:「疏離對你生命意義較大的人,而活 在陌生人群中,就算在氣候溫暖宜人的佛羅里達州退休 ,也不見得有益健康。」 孤單也往往伴隨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這會嚴重弱 化健康。 匹茲堡大學學者艾瑞克森(Kirk Erickson)告訴 法新社,定期快走等簡單運動,可減少50%心血管疾病 與阿茲海默症風險,也能使老年人大腦的正常老化過程 明顯趨緩。 艾瑞克森說,老化會使大腦縮小,但是運動有助提 升大腦整體功能,特別是會增加2%海馬迴體積,這能使 大腦老化逆轉1至2年與提升心智能力。(譯者:中央社 陳怡君)
生男或生女 母乳成分會變化
(法新社芝加哥14日電) 或許媽媽都會說生男生女 都一樣,自己的孩子哪有不疼的,但事實上,母乳成分 會依寶寶性別調整。 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家辛德(Katie Hinde)表示 :「母乳成分會依嬰兒性別出現差異。」 科學家研究人類、猴子與其他哺乳類後發現,母乳 的成分和乳量多寡有許多差異。 一種普遍的情形是,男寶寶獲得的母乳,乳脂肪或 蛋白質含量較高,女寶寶獲得的乳汁則是「量」比較多 。 辛德今天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表示,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有很多種說法。 舉例來說,恆河猴媽媽餵養小母猴時,乳汁的鈣含 量較高。恆河猴是母系社會,雌恆河猴會繼承母親社會 地位。 辛德說:「母猴泌乳會調整,在餵養小母猴時會有 更多乳汁,能加速小母猴發育並讓牠在很小的時候就有 能力繁衍後代。」 公猴不需要和母猴一樣趕快性成熟,因為唯一限制 牠們繁殖頻率的,只在於牠們能贏得多少隻母猴的芳心 。 哺餵母猴的時間也比較長,由於公猴自己玩的時間 比較多,因此需要每單位能量密度較高的母乳。 辛德表示,迄今尚未釐清為什麼人類母親會依寶寶 性別,而分泌不同成分的母乳。 辛德說,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改善嬰兒奶粉配方 。(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減胃癌風險 智存隔夜菜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珍惜食物,將食剩的餸菜改天進食,絕對是一種美德。不過,有台灣報道卻指,長期進食隔夜菜有機會增患胃癌的風險。本港腸胃肝臟科醫生及營養師強調,只要適當儲存,便能減低蔬菜因受細菌影響而產生致癌物的機會。
亞硝酸鹽致癌胃癌位居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第六位,病發率雖然不及肺癌和大腸癌高,但仍不容忽視。最近,有台灣報道指,隔夜菜會產生較多可致癌物亞硝酸鹽,常吃有機會增患胃癌的風險。孰真孰假?請教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右上圖),他說:「動物實驗證實,亞硝酸鹽可引起消化道的細胞癌變,包括食道癌、胃癌,甚至肝癌,故建議應避免攝取過量亞硝酸鹽。」
姚醫生解釋,部分蔬果本身含沒有毒性的硝酸鹽,但當蔬果遇上細菌時,便可轉化為致癌的亞硝酸鹽。由於隔夜菜在烹調後儲存時間被延長,所以理論上增加了接觸細菌的機會,變相亦提升了亞硝酸鹽的濃度。「雖然如此,暫時仍沒有數據證明常吃隔夜菜人士便會患胃癌,建議只要適當存放食物,減少其接觸細菌機會便可。近數十年,全球患胃癌人數大幅下降,有人認為與雪櫃普及使用有關。」
少吃醃製肉類
除了蔬菜本身外,硝酸鹽亦可來自農藥、醃製肉類(例如煙肉、臘肉等)及飲用水,建議日常減少進食醃製肉類和徹底清潔蔬菜後才進食。姚醫生續說,切碎了的蔬菜,其植物細胞會釋放一種酵素,能促進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故經切碎的蔬菜,應盡快食用。
此外,註冊營養師(美國)詹佩鳳(上圖)強調,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香港常見蔬菜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均不會對市民健康構成即時風險,而且只要妥善處理和存放蔬菜,即可減少攝取機會。不過,她提醒不足四至六個月的初生嬰兒、患有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的人士,以及腸胃受細菌感染者,必須注意避免吸收過量亞硝酸鹽,以免出現血液缺氧問題。
蔬菜碎別存過夜
詹佩鳳又指出,部分蔬菜的硝酸鹽含量較高,應避免隔日進食,例如菠菜、莧菜、小棠菜、白菜、紅菜頭,以及切得細碎的蔬菜或蔬菜蓉。如需要隔夜食用,可選擇硝酸鹽含量較低的種類,例如西蘭花、椰菜花、荷蘭豆、番茄、節瓜、甜粟米、甘筍、馬鈴薯、蘆筍及綠豆芽等。
改良剩菜建議
以硝酸鹽含量較低的食材烹調餸菜,即使食剩過夜,也可減低亞硝酸鹽攝取量,以下由營養師提供兩款改良版餐單,給大家選擇。
•蒜蓉椰菜花+冬菇蒸肉餅+燕麥飯
•青瓜木耳炒瘦肉+紅米飯
高危族慎防
男性:男性胃癌病發率較女性高兩倍之多。
高齡者:大部分胃癌患者為五十歲以上人士。
帶菌者: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部產生癌變有關係。
慢性胃炎患者:長期患有胃炎人士,會增加誘發胃癌的機率。
正確處理方法
1. 交替食用各種蔬菜,因各類蔬菜含有不同濃度的硝酸鹽,交替食用可保身體吸收多種營養素,但又不會攝取過量硝酸鹽。
2. 不論生或熟的蔬菜,均應存放雪櫃內。
3. 煮食前把蔬菜清洗和浸水一小時,徹底清除農藥。
4. 蔬菜切開、弄碎或煮熟後,應盡早烹煮。
5. 將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於沸水焯一至三分鐘,有助減低兩者濃度,吃前瀝乾水分。
6. 經烹調的蔬菜如非立刻食用,應盡快將之放涼後放進雪櫃,冷藏於攝氏四度或以下,並於十二小時內食用,如要儲存逾十二小時,要將蔬菜冷藏於冰格內(攝氏負十八度或以下)。
7. 將蔬菜翻熱時,徹底煮熱一分鐘,並盡快食用。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