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最少讀七科 高中生增負擔

【太陽報專訊】新高中學制下退修情況嚴峻,令近年修讀四個核心科及三個選修科(俗稱「四加三」)高中生人數持續大減,本學年僅餘一成七中六生維持「四加三」。教育局昨公布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及建議時,以增加升學或就業出路為由,「改口風」由以往建議高中生僅需修讀「四加二」或「四加三」,改為「四加三」甚至「四加四」,鼓勵高中生最少修讀七科,令教育界嘩然。中學校長會坦言對新建議感到悲哀,認為只會加重學生的學業承載量,違背新學制多元學習的原有理念。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楊綱凱解釋,當局發現大多獲大學取錄的學生均選修三個選修科,雖然不少大學最低入學要求是「最佳五科」或「最佳六科」,惟實際收生情況並非如此,建議學生不應將大學最低收生要求視作應有目標,又指「讀書應該係樂趣」。不過,本報發現,根據一四年八大院校收生資料,有五成一的學生選修三科包括「應用學習」及其他語言,多達四成八僅選修兩科。
被指違多元學習理念
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承認修讀「四加三」高中學生下跌,但否認當局改口,而是希望維持新高中多元化科目選擇,「修讀科目係有價值,唔係為咗考試。」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葉蔭榮補充,「有啲能力高的應揀三科(選修科),但最後揀一至兩科,真係好可惜。」
身兼英華女學校校長的考試及評核局公開考試委員會主席石玉如認為,舊制下中學會考一般報考八科,能力較高甚至報考九科至十科,故文憑試報考七科也屬恰當,「成件事唔係有咩問題或落差出現,亦唔係倒退或改變,而係目前即使是能力較高嘅學生,也集中讀『四加二』。」她坦言,選修科的數量始終是學生及家長的選擇,學校一定不會強迫學生修讀「四加三」。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對當局新建議感到悲哀,認為是違背新學制多元學習的原有理念,目前全港大多數中五生退修一科,維持「四加二」,「教育局當初叫學生唔使讀咁多科,依家又叫人讀多幾科,高中生以後唔敢再參與課外活動。」
議員促改善教師編制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恐怕事與願違,他留意到教師編制的局限及學生人數下降,學校開辦選修科有減少趨勢,據初步統計,本學年共有七十二間學校減少選修科,當中更有八間削減超過一科,定必影響學生選擇,亦違反新高中增加學科選擇的原有目標。他促請當局必須提出具體方法,改善教師人手編制。

報讀醫科 忌「人中龍鳳」自居

【經濟日報專訊】考入醫科,等於高高在上?
選讀醫科的不乏成績優秀的精英學生,但牛頭角邨出身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提醒,學生須學懂謙卑,忌抱「人中龍鳳」心態;又指曾有捧着厚厚履歷表的,答題卻不及履歷單薄的基層學生,指面試要持「平民態度」及「夠真」。
醫學院同時重醫德,新學年起要求醫科2年級生開始,到各專科實習時須提交道德報告,反思前綫所遇的道德難題。
重醫德 實習須交道德報告
中大醫學院15/16學年起,將於醫科2年級起,於課堂及小組討論外,為加強貫穿醫學專業精神培訓,要求醫科生於不同專科、化驗室實習期間,觀察身邊及自己所遇到的道德倫理問題,撰寫報告交予導師評核。
院長陳家亮表示,並非醫科生有道德問題,惟面對社會對醫德操守要求趨增,及基因醫學發展等衍生更多倫理道德問題,應為醫科生未雨綢繆。他說:「如誠信、以病人為先等,如何於環境中應用?他們知道是對的,但實際環境見不見到?落差有多嚴重、構成任何問題?」
除醫德外,陳家亮提醒有意入讀的學生:「入讀醫科的學生都是成績優異,但不應高高在上,不應自覺人中龍鳳,要持平民態度,將來領袖應學識謙卑。」
公屋出身 1年級生成精英
自言是「牛頭角邨長大」的他亦直言,學生不應太在意自己輸在起跑綫上。他憶述,兩年多前曾有兩名學生面試入讀,其中一人家境富裕,履歷列出50項本地及海外經驗,「好似集郵一樣」,惟問及有何深刻經驗,卻支吾以對;相反另一人雖出身天水圍,履歷亦僅列出兩項服務,但可說出個人經驗如何深刻。他直言面試履歷不在乎厚薄,一張紙寫下簡單個人履歷、感受就夠,回答提問「最緊要是夠真」。
去年入讀醫學院的陳萱欣同樣是公屋出身,現已為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1年級學生,屬醫科生中的精英。她笑言,小時不能學琴、跳舞,自以為好慘,惟一次到公院就醫,才知有更多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因而立志行醫。
感受病人苦況 同理心重要
她憶述,去年面試醫學院時,被問及兩個心臟病患童,其中一人屬嚴重心臟病且有併發症,惟得一個心可換,予她選擇為哪一童換心等道德價值問題:「見到網上有傳面試題目的model answer(預設答案),勸師弟妹不要背,最好是表達個人選擇,那股赤子之心的熱誠﹗」
當醫生,同理心亦十分重要,另一名中大醫科5年級生羅穎聰表示,曾到精神科實習,治療幻聽病人時感受到精神科病人的心靈痛苦。
放榜在即,中大醫學院今年將取錄210名學生,入讀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系列二)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Atherosclerosis


無肉不歡?

2015.06.18
播出日期: 2015.06.18 (四)
 
人們經常提倡「多菜少肉」,皆因有研究顯示過度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會引致癌症和縮短壽命,事實是否真的如此?著名醫學節目主持Michael Mosley會在《祝君健康:無肉不歡?》中,訪問多位專門研究肉類對人體影響的科學家和醫生,看看假如我們長期大量進食肉類,對身體會有甚麼影響。無論你是否無肉不歡,也應當留意。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日食10片三文魚或致癌

【太陽報專訊】【本報訊】市民長期每日進食十片或以上三文魚,有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及患上癌症!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公布一項有關成人攝取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的調查,發現三文魚的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在所有食物樣本中最高,但中心認為研究顯示其總含量在食物中亦屬低水平,偶爾超標不會影響市民健康,提醒市民要均衡飲食。
避免每天超額食用
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屬人造污染物,在食物鏈中累積。食安中心指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的毒性與二噁英不同,前者屬溶脂性,人體每日攝取按體重的每公斤超過十納克,便有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改變神經行為的發育,更有機會致癌。
中心利用二○一○至一一年的食物樣本,檢驗了七十一種食物,合共二百八十四個樣本,發現其中有五十九個樣本含有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五十個是魚類和海產類產品。眾多樣本中,三文魚的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最高,平均含量為每公斤五點七微克,其次是蠔及桂花魚,分別為每公斤三點四及三點一微克。
以一個體重六十公斤的成年人計算,若他長期每日進食超過一百零五克,相當約十至十一片三文魚,便會攝取超過每日十納克的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上限,有機會影響健康。惟中心認為,市民即便偶爾進食三文魚超出數量上限並不影響健康,但避免長期每天超額食用。
食安中心首席醫生楊子橋指出,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多積聚在動物脂肪,但研究顯示食物中的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屬於低水平,對市民健康不會構成風險,認為市民可安心食用魚類。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港大牙醫全球第二 靠三大優勢

小組教學實習多 教職員「四項全能」
29/05/2015
  
早前大學排名機構Q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排名,港大牙醫學院首次上榜便晉身全球第二,學院院長及副院長受訪時透露三大優勢,學院採用小組教學,大二開始就要實習,加上教職員要研究、教學、臨床及行政四項全能,相信是成功因素。
港大牙醫學院在今年的Q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中,力壓哈佛、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等,膺全球第二,學院院長Thomas Flemmig(傅立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取得佳績有賴學院中有很多優秀人才,教職員及學生來自多元的文化背景及研究領域。
本港的醫科生在畢業後要再到醫院進行一年實習,但牙醫學院則不同,傅立明說:「牙科學生由大學二年級開始就要實習,由教職員帶領學生為病人提供牙科服務,將臨床操作與教學相結合。」學生每周共有一至兩日實習,愈高年級的學生,可操作愈複雜的牙科服務,例如低年級可為病人洗牙、補牙,而植牙、杜牙根等,則由高年級同學操作。
傅立明認為,課堂教學並非最有效,學院採用的小組教學及「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將八至九名學生分成一組,由教授帶領每組學生,引導他們討論實際操作的問題。
除了學生,學院內的教職員對於大學排名亦很重要。QS大學學科排名以各院校學科的學術聲譽、僱主評分及研究品質三方面來衡量,港大牙醫學院副院長張順彬表示,學院的教職員要兼顧研究、教學、臨床及行政四方面工作,相信這是學院成功的其中一項因素。他說:「例如做臨床工作有助學院的『學術聲譽』,做研究則對提高『研究品質』有幫助;因此學院在三個方面的評分都較平均、靠前。」
被問及是否希望學科能成為全球排名的「一哥」,傅立明笑言:「當然希望!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學系對社區的貢獻,亦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幫助病人改善生活,這些都難以用排名衡量。」
收生擬增4成 班房設施需增加
港大牙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是菲臘牙科醫院,傅立明認為,要兼顧學院和醫院的運作與配合,是一大挑戰:「我們有港大及政府兩個『老闆』,需要更多溝通與合作,例如在同一個診所,學生及教職員是學院負責,護士則由醫院負責,費用、設施等都需協調。」
港大牙醫學院計劃從明年起,每年收生由53增四成至73人。張順彬說,現時病床使用率約六至七成,相信增加學生後仍可滿足需求,但現時的教學小組每組八至九人,已較歐洲的八人以下為高,日後學生再增加,需增聘教職員,班房等設施亦需增加,但經費等細節仍與政府商討中。
攝影:冼偉倫
記者:畢嘉敏

張順彬指,新一代愛使用電子產品,學院會用電腦輔助教學,但亦有專門的訓練教學生如何與病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