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食物酸鹼的謬誤

       上課時,太太班經常問有關食物酸鹼的問題,但事實上並無科學根據,以下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食物酸鹼的詳細解析:


       在食物化學研究中,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或稱為呈酸性食物或呈鹼性食物)。分類的根據是按照食物燃燒後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灰分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的溶於水後生成酸性溶液,而鉀、鈉、鈣、鎂含量較多的灰分則生成鹼性溶液。這種研究主要用於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很多。另外,測定食物的灰分還可以判斷一些食物的加工精度。

       在近年的一些科普文章中,有關食物酸鹼性質的宣傳主張“選擇食物要注意酸鹼平衡”,並且特別強調酸性食物對健康有害。有些宣傳在我國居民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因而不值得提倡。


      首先,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燒後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與食物在體內代謝的性質是不同的。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複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鹼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鹼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後剩餘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


      其次,雖然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但人類在長期適應膳食條件下,體內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緩衝系統和調節系統,以保持內環境(主要是血液)的酸鹼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恆定保持在7.35~7.45的範圍,一般不會受攝入食物的影響而改變,除非在消化道、腎臟、肺等器官發生疾病造成人體代謝失常時,才有可能會受到影響文獻檢索未見因為日常攝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變的研究資料,也未見到因為血液pH變酸而至有關慢性病增加的科學依據。

      另外,“食物酸鹼平衡論”還宣傳“穀類、肉類、魚和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發生;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能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實際上,蔬菜水果能夠預防上述慢性病的發生,是因為它們產生能量低,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對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而不是所謂鹼性的作用。按照“酸鹼平衡論”,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那麼每天服用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食物多樣化,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建議“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還提出“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都是根據近年來營養學的研究成果,為改善中國居民營養狀況而提出的膳食措施。按照“食物酸鹼平衡論”,將魚、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將使廣大居民在選擇食物時處於無所適從的境地。上述食物都是人體能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食物來源,缺少了這些食物,就必然造成居民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缺乏,如此則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以及成年人的營養狀況將無從保證!所以,在有關平衡膳食的宣傳中,應當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大力提倡“食物多樣化,穀類為主,粗細搭配”的平衡膳食原則,使人們在享受豐富食物的同時,汲取充足而合理的營養。

資料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