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醫務化驗行業

www.metrohk.com.hk
2015-05-22
 
求才若渴

社會對醫務化驗行業的需求愈來愈大,有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直言,修讀醫務化驗的學士學位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百分百,未來1至2年內更會出現退休潮,相信會出現爭聘人才的現象。

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兼副系主任葉社平指出,理工大學是本港唯一一所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提供「醫療化驗科學 (榮譽) 理學士學位」課程的大專院校,學生需在學位課程中學習如何處理血液、尿液、糞便物質及從人體抽出的不同組織,並進行病理測試,向醫生提供最準確、最適量數據以協助診斷病人所患的疾病。

葉社平說:「4年的大學課程中,學生需修讀4大範籌,包括臨牀生化學 (Clinical Chemistry)、細胞病理學(Histopathology)、血液學(Hematology)和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學生更需接受每科最少3個星期,合共約3個月的實習期,確保學生能真正應用課堂上的知識。」

入行3年後可晉升

取得認可學士學位的畢業生,都可直接獲得醫務化驗師管理委員會註冊為第II部分註冊化驗師資格,如畢業後再獲得不少於3年認可工作經驗,更可申請為醫務化驗師第I部分註冊資格,之後可在不需監督情況下獨立工作。若希望在醫管局轄下之化驗室晉升;又或成為參與認證計劃的化驗室之實驗室主管,則需要持有碩士學位資格。

「學位數量上升幅度受制於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每3年一次的審批,每年畢業生約44人,就業率高達百分百,逾90%獲聘於醫管局,亦有不少獲私家醫院聘用。未來1至2年內,業界更會出現退休潮。

分子診斷為發展方向

葉社平博士補充,醫務化驗未來將以分子診斷為發展大方向,相信對人才需求量會愈來愈高。「分子診斷是醫療化驗科學、病理學及病人關懷範疇中迅速發展的一門專科。透過嶄新分子病理及診斷科技,醫護人員可為病人進行更準確及適切診斷,例如分析病人血液樣本中腫瘤細胞基因分析,偵測病人患上隱性癌症的可能性;亦可根據細胞基因突變情況,確定治療癌症的用藥種類。」

醫務化驗專業人員週

由5月27日至6月2日,本港首次舉行「香港醫務化驗專業人員週」,令市民大眾更了解醫務化驗行業。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29歲雙料醫生 學完把脈拿聽筒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17/19149949

【本報訊】穿上白色醫生袍的蘇子謙,站在百子櫃前很容易令人聯想他是一名中醫。沒錯,他是一名註冊中醫,但同時也是一名註冊西醫,是本港少數雙料醫生。自小患濕疹的蘇子謙靠中藥治療,認為中醫的把脈及「望聞問切」很奇妙;港大中醫學院畢業後希望為中醫循科學實證發展出一分力,同年獲港大醫學院取錄,再讀西醫。他說,希望可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幫助更多癌症病人。
記者:陳沛冰

走入病房,看到29歲的蘇子謙正教導一班醫科生臨床治療,他外表看來與醫科生同樣年輕,但已從港大中醫學院及醫學院畢業。出身基層的蘇子謙說,自小患有濕疹經常向中醫求診及服食中藥,對中醫靠把脈、「睇面色」、「伸條脷嚟睇吓」等診症方式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報讀港大中醫學院。
中醫課程最後一年他曾到內地實習,內地不少中醫教授也有接受西醫培訓;加上中醫循科學實證方向發展是大趨勢,他希望日後能參與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故2008年中醫學院畢業後,同年報讀港大醫學院並獲取錄,由把脈變成拿起聽筒。
蘇子謙指讀中醫時需看很多古籍,對中文水平要求高,讀西醫要求英文好。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以西醫行醫,為有更多機會參與臨床研究,他加入港大醫學院任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他笑言有時診症時需分開中西醫思想,「諗嘢要分開兩個腦」。

盼中西醫結合治癌
他說,中醫主要靠望聞問切診治病人,需要很強的觀察力、留意細微病徵及與病人有良好溝通,這些中醫培訓對他現時以西醫行醫很有幫助。中醫背景也令他在診症時有優勢,如「西醫叫病人伸條脷出嚟睇唔係咁多,有一次無意中叫病人伸脷睇吓,發現病人呢排可能肚瀉」,令整體治療更有效。
蘇子謙表示,中醫藥在本港認受性越來越高,不少癌症病人會服用中藥。曾有癌症病人於化療期間,自行服用多種中藥導致腎功能受損;也有不少癌症病人提出希望向中醫求診,他會按照病人病情給予意見。
對部份癌症病人來說,化療或電療的幫助已不大,西藥只能紓緩病人的痛楚,故明白病人尋求其他治療的心態。他希望中西醫結合治療發展會更成熟,讓更多病人受惠。
蘇正參與不同研究,如用針灸及中藥治療癌症病人,希望可從將中草藥提煉成治療癌症的西藥方向進發。因癌症病人會有手術、化療或電療的不同治療,故不同專科的醫生會一起研究病人病情,他希望未來中醫也能與西醫一起,共同參與治療。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食物心情學

當人們瘋狂的對蛋糕尖叫、報告趕不出來猛啃薯片、在自助餐堆得比山高的食物、等種種跡象,不禁想起幾年前有則研究指出「吃東西」可以反應當時心理狀態,例如比較愛發脾氣的人較喜歡吃肉;不快樂的人愛吃甜食;性需求不滿足的人,通常會狂吃麵包,這些都是根據美國伊利諾心理醫生鮑萼女士,針對五百人做飲食習慣實驗,你選擇吃什麼即是反映你當下心理狀態的實驗結果,並藉此實驗說明,食物可以用來改變個人想要擺脫的心情。
食物心情學!狂吃麵包是性需求不滿©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食物心情學!狂吃麵包是性需求不滿
當人處於危機時,例如離婚、抉擇時會偏好蛋撻、冰淇淋等甜軟的食物,以尋求他們在孩提時代從這類食物得到的慰藉,壓力大的人會想吃鹹而酥脆的洋芋片等,這是因為腎上腺發出想吃鹹食的訊號,性方面感到挫折的人,則喜愛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餅乾、脆餅和麵包,這類食物會很快產生飽足感,進而提供人們滿足感。
鮑萼歸類出的「食物心情學」如下:
憤怒:肉類
仔細想想,當人們感到憤怒時,的確會喜歡啃有嚼勁的食物,且大口吃肉會讓人得到發洩作用。
悲傷:甜食、咖啡因
不快樂的人會一直依賴甜食、咖啡等尋求片刻歡愉,且研究指出,巧克力內含有可提高腦內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而腦內血清素愈多,也會讓人感到愈積極樂觀快樂的一面。
食物心情學!狂吃麵包是性需求不滿©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食物心情學!狂吃麵包是性需求不滿
渴求慰藉:蛋撻、冰淇淋
當人們受到離婚、失親等打擊時,會比較想要吃蛋塔、冰淇淋等柔軟的甜食,以得到心理的慰藉。
寂寞:米麵類
人們感到寂寞時,就會想吃飯或麵,也許因為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也難怪夜半空虛寂寞時就會想來碗熱騰騰的泡麵。
壓力大或企圖心旺盛:脆食、醬油、洋蔥
面對壓力及企圖心很旺盛又無法得到紓解時,會讓人想到脆脆的薯片、辛香料的食物,也許這些食物會發出令你滿意的聲響,嗆辣感讓你藉以達成目的感。
性挫折:餅乾、麵包
對於這個說不出口的挫折,往往是自己心理深藏的秘密,或許餅乾與麵包這類食物同樣含有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達到抗憂鬱效果。
食物心情學!狂吃麵包是性需求不滿©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食物心情學!狂吃麵包是性需求不滿
忌妒:餐盤堆滿各類食物
這個現象似乎常出現在吃到飽的餐廳裡,人們似乎看不得人家堆得比你高似的,不斷的把食物堆得更高,以達到優勢的假象,下次去吃自助餐時可以觀察一下誰在忌妒你。
鮑萼所做的這些研究中,當人的情緒低落、不快樂時喜歡甜食的特徵,似乎與我們日常生活所表現的飲食心情是符合的,也有許多人因為壓力、鬱悶而食不下嚥或大吃大喝,表現出兩極化的對比,但是無論如何,尋求抒壓ˇ的方式還有很多,太過度依賴食物給予的安慰,恐會造成身體負擔,形成另一個不快樂的壓力來源,多親近大自然、用運動讓身體流汗代謝、與朋友交談等,都是很健康的解壓方式,大家不妨試試。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醫生話你知 (II)

星期四 晚上9:30 明珠台

簡介
為何「曬太陽」好像令人更健康?一些所謂能促進健康的的天然食品,其功效孰真孰假?不少人笑言自己是「咖啡精」,咖啡因又是否真的能「提神」?祝君健康系列節目《醫生話你知》第二季回歸明珠台,由Michael Mosley以及他的醫生團隊繼續為你拆解有關健康的疑問,為觀眾帶來簡單可靠的健康貼士,包括重要的醫療問題和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活在煩囂都市,人們每天都面對不少醫療問題,這班醫生主持不惜以他們自己的身體做試驗,又走訪頂尖的科研醫學院,為要替觀眾找出答案。